【《大宅门音乐》
大家晚上好!我是澜天,今天聊的题目是“从前有个戏”。咋就说到戏呢?是这样的:
花潮有个油坊,当家的是梦油,我称它老油。这个老是尊敬的意思。
走过了一些论坛,比较少见这样个性特别鲜明的版面。进去瞧瞧,不少文章都很喜欢,有说历史掌故的--磨剪子戕菜刀;有说古文典籍的--菜根谭,也有打油接龙的--这就比较多了,这些内容都很有特色,也非常生动有趣。了解到老油是北京人,又增加了好感度。因为我很喜欢听北京话,老油又是个老北京,那京片子一定很溜,可惜他不发声,没法听到他的京腔。属实很遗憾!
后来在沟通中和老油约定,给他哼几声京剧。这不,就是今天的话题了:从前有个戏。
话说:从前有个戏,这个戏就是京戏。官话叫京剧。
早先呢,老北京有很多的戏可以看,譬如昆曲、秦腔和弋阳腔(京腔),还有河北梆子、京韵大鼓,后来还有评剧等等。
到了清朝的乾隆末年,四大徽班(三庆、四喜、和春、春台)相继进京,为京剧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表演人才。徽班也逐步融合了京腔、秦腔、昆曲、汉调以及时尚的曲调,成为多声腔的集大成者。
北京作为全国政治、文化的中心,拥有巨大的市场。京剧形成之前,北京一直是戏曲活跃的舞台,不同艺术、不同声腔都有自己的市场和观众。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环境,为京剧的形成,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
促进京剧发展的因素有好些,主要有以下几个:
第一:剧种的融合奠定了基础。
湖北的汉调(西皮腔)与安徽的徽调(二黄腔)在京城交汇,吸收了昆曲、秦腔的唱段、身段和剧目,最终形成“皮黄戏”,也就是京剧的前身。这些就不展开说了。
第二:宫廷与民间共同推动。
宫廷层面:慈禧等皇室成员酷爱京剧,把京剧纳入宫廷演出,提升了京剧的地位和资金支持,让京剧更趋向于规范化。据说老佛爷听戏都跟着打拍子,稍有不对,就要惩罚。唱的好的重赏。
民间层面:茶园戏楼等演出场所遍布京城,市民阶层是主要观众,需求旺盛,促使京剧不断贴近大众审美。官员或者有钱人家逢事还有唱堂会的,就是戏班子到各家去演出。
第三:各家流派引领创新。
清末到民国期间,以四大名旦(梅兰芳、程砚秋、荀慧生、尚小云)、四大须生(谭富英、马连良、杨宝森、奚啸伯)为代表的京剧表演艺术家,形成了自己的流派,在唱腔、表演、服饰、化妆上大胆创新,让京剧艺术达到巅峰。
以上就是对京剧的大抵介绍,现在说回到老油和我们的那个时代。
我们年轻的时候,都曾迷恋过京剧。那时候现代京剧盛行,大街小巷时时传来样板戏的唱腔。全国人民,大都会唱上几段。今天给大家唱李玉和的《临行喝妈一碗酒》;临行喝妈一碗酒,浑身是胆雄赳赳。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,千杯万盏会应酬。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,妈要把冷暖时刻记心头。小铁梅出门卖货看气候,来往账目要记熟。困倦时留神门户防野狗,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。家中的事儿你奔走,要与奶奶分忧愁。
文革中的所谓八个样板,其中京剧五个:《红灯记》、《沙家浜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奇袭白虎团》、《海港》;芭蕾舞剧两个:《红色娘子军》、《白毛女》;交响音乐一个《沙家浜》。它们取代了戏曲舞台的百花齐放,唯我独尊,各地院团排演也要全盘照搬,不得有丝毫改动。出错严重的,可能就要受到批判和惩罚。
后期也出现了一些好的剧目,譬如《杜鹃山》、《磐石湾》、《蝶恋花》等等。
我再为老油唱几句磐石湾里的“怎能忘”:(唱)怎能忘穷兄弟同经忧患,一起生一起长苦根相连。
京剧演唱还是有伴奏正式,也好听。但京剧即便是日常哼哼,也是韵味悠长的。
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啦,大家晚安!